- 毛纺车间加湿机
- 毛纺车间加湿机
毛纺车间加湿机厂家记者报道: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30日称,对于纺织业来说,从过去的出口高速增长期已经进入一个平缓的发展期和增长期,也就是出口大幅度的增长阶段告一段落。纺织业的格局将会改变,内销时代已经到来。当前中国纺织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未来十年是我国实现纺织强国的重要阶段,在此过程中加强社会责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要建设绿色环保的纺织产业链。生产绿色环保的纺织品必需要的纺织生产设备,良好的生产环境。这时智能加湿机的使用成了产品质量的优先保障。
毛纺车间加湿机的作用主要是除静电、除粉尘及增湿。对于纺织车间的前后各工序如:梳棉车间、清花车间、并条车间、细纱车间、粗纱车间、络筒车间等各个环节,对湿度的要求都非常重要,干燥的湿度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品质及源损耗。车间采用智能高压微雾加湿系统,利用高精密探头实时监控车间的湿度,实现湿度自动控制。
高压微雾加湿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高压柱塞泵将水压提高到一定压力,然后将加压后的水经耐高压输送管线由专业喷嘴将其雾化,产生微雾颗粒,使其能够迅速从空气中吸收热量完成气化并扩散,从而完成空气加湿、降温的目的。
微雾化喷嘴:核心部分采用钛合金材料制造和自带限压启动阀,外壳采用铜质或不锈钢材质制造,具有喷雾细、不磨损、压力损失小、防堵塞、不滴水等特点。高压微雾加湿系统主机采用工业型柱塞泵,能够24小时连续运转,喷嘴及水雾分配器无动力易损部件,在高粉尘环境中不会损坏。加湿量大且喷嘴可以自由组合。加湿量从 5kg/h~900kg/h进行无级调节。高压微雾系统的水是密封非循环使用的,不会导致细菌的繁殖。
1、自动高压喷雾加湿机组是由水过滤、水温控制(选装)、水位控制、恒压供水、多管路输水、智能仪表湿度控制等组成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自来水经过滤器送入水箱,水箱设有上下水位控制系统,并设有水温加热及温度控制系统;净化水进入高压泵、高压管路、喷嘴形成高压喷雾系统,高压水泵由电机驱动,智能仪表、湿度传感器、高压电磁阀组成湿度控制系统。
2、JY自动高压喷雾加湿机组喷嘴个数40~300,加湿量140~1050kg/h,加湿空间1500~60000m3多种规格供您选择。
3、喷嘴采用反溅式原理,精密制作,使用寿命长,不易堵塞,无滴水。
4、 根据湿度要求和空间的具体情况,可一路或多路实现不同区域自动控制加湿。
(1)进水阀 (2)水质过滤器 (3)加湿机主机 (4)电脑多路湿控器 (5)高压控制阀(电动或手动) (6)喷嘴 (7)高压三通、四通 (8)高压管 (9)塑包钢丝绳 (10)温湿度传感器 (11)冷水机组(选配) (12)离子软水机 (13)高压单向阀 (14)高压电动阀排污系统
毛纺车间加湿器的其它新闻报道:
影响纺织行业发展的四大原因:
其一,棉纱没有严控的配额限制,对棉花的冲击加大;
其二,国内服装行业发展不容乐观,服装市场需求量的减少,对其上游原材料的市场需求量影响较大;
其三,需求减少,纺织品出口下降。受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放缓,外需明显下降,纺织品出口受阻;其四,企业融资困难,存在资金瓶颈。棉纺织企业一般通过抵押、担保等方式进行融资。但多数企业资产规模小、抵押物少、担保资源不足,贷的款项获得能力严重受限,资金短缺成制约棉纺织企业发展新瓶颈。同时,私营企业“家庭作坊”式低级粗放管理方式也导致企业财务混乱,造成银企信息不对称,影响银企合作,制约企业融资。资金紧张致使企业用随用随买的方式采购棉花,也有些企业为了不占用流动资金,停止了一些技改项目。另外,能源供应紧张、企业规模偏小等,也是影响纺织业发展的因素。
据《2012-2016年棉纺织行业市场调研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了解到,棉花企业转变企业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中小型纺织企业应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企业文化、人才战略、管理机制方面下大功夫,注重管理提升,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和设备的功能,做到“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将更好的技术、设备、工艺运用于企业生产,借以推进行业的快速发展。
银行优化信贷结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和改进对棉纺织业的金融支持,解决棉纺织企业在技术改造、生产经营等方面的资金需求,推进企业的产业、产品升级和健康发展。要支持棉纺织业应对市场变化的不利影响,克服现实生产经营困难,为棉纺织企业融资开辟新的通道,延续和稳定资金链条,满足有效资金需求。
业内专家称,中国棉纺织行业要继续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水平,并改善行业结构需求。同时,整个纺织行业还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淘汰粗放式生产方式,对有限的能源进行优化配置,减少污染排放,增强在产业链上高附加值的竞争力。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也指出,中国棉纺织行业要继续推进纺织科技创新、品牌培育、人才培养以及可持续发展,做好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利用等方面的工作,加大区域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促进行业更上一个新台阶。